请输入关键字
请输入关键字
党建工作
party construction
党建园地
清廉驿站
廉语清风 | 以俭立名 以侈自败
《左传》有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意思是说,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论语》中,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子说,一个人如果奢侈就容易骄傲,如果太节俭了就容易变得狭隘。与其骄傲,宁取狭隘。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有言:以俭立名,以侈自败,“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因为节俭而树立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有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持家”至今仍然是家庭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我国古代历朝家庭教育中,无不都是倡俭戒奢。这不仅是子女成才的需要,也是国家政权稳定的要求。“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俭与奢决定着国家的成败。老子在《道德经》中,将“俭”列为自己拥有的“三宝”之一。把节俭作为为人处世之宝,把奢侈作为做事应当杜绝的弊病,所谓“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的这一思想影响深远,在今天仍极具启发和借鉴意义。司马光在《训俭示康》中揭示了俭奢与欲望的关系:为什么有德的人都从勤俭来,因为节俭使人的欲望减少。人欲望少,就难以被身外之物所役使和支配,就能正道而行。奢侈之所以是罪恶中的大恶,是因为追求奢侈的人欲望多,从而极易贪图富贵、走上邪道、招致祸患,更有甚者弄得丧身败家。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我们党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靠的就是筚路蓝缕、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骄不躁的赤诚之心。毛泽东同志讲过一个著名的“酸菜里面出政治”的故事。1956年11月,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讲道:1949年,有一位将军主张部队要增加薪水,他举的例子是资本家吃饭5个碗,解放军吃饭是盐水加一点酸菜。毛泽东同志说,这恰恰是好事。这个酸菜里面就出政治,就出模范。讲这个故事,是要说明一个道理,“根本的是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黄卷青灯,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这是李大钊俭朴生活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旧世界污浊的环境中保持自身的洁白,不为环境所累,他告诫我们“今欲有以救之,舍提倡简易之生活,别无善途。”今天,不论我们国家发展到什么水平,不论人民生活改善到什么地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征程上,我们要把艰苦奋斗精神传承下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余彩龙)
2025.08
28
廉语清风丨修己以清心为要
“修己以清心为要”见于清代学者金缨编纂的《格言联璧》,其意为提高自身修养的关键在于保持内心的清澈澄明,摒弃过度的欲望、浮躁的杂念。正所谓,清心则身正,身正则行端。无论为人处世,还是治国理政,修己清心都至关重要。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身之主宰便是心。心者,万事之原也。人的内心想法,是一切处世行为的源头。内心所想,思想所念;思想所念,行为所及。此中所谓的“心”,即初心本源。对于初心而言,其并非天生就能自然保鲜、永葆纯净,稍不注意,便可能被俗世尘埃所遮蔽,被欲望的潮汐冲刷褪色;久不滋养,则必如久旱之田,干涸枯萎,丧失蓬勃的生命力与纯粹的光芒。因此,“清心”二字,绝非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需要毕生勤勉擦拭、精心守护的漫长旅程。清心必先正心,正心才能修身。正心作为修己清心的第一步,关键是要心地纯正,在内心立起一把衡量行为、评判是非的标尺。《朱子语类》有云:“人之一心,得其正,则事事皆得其正。心或不正,则无一事得由于正。”《傅子·正心篇》指出:“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纵观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不难发现一个人底线的突破、行为的失守,可谓“存乎一心”。无论以权谋私失去公心,还是暗箱操作失去敬畏心,抑或是敷衍塞责失去责任心……内心的标尺歪了、偏了、坏了,便无法在诱惑面前站得稳、在考验面前守得住。清心修身之本,不在别处,正在于一颗“正心”——修炼内心、锻造品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方能实现心正则欲不贪、心正则行不偏、心正则身不危。心之澄澈,又尤重寡欲。欲望如风,过强则搅动心湖,卷起层层浊浪。白居易诗云:“自我心存道,外物少能逼。”讲的是挣脱物役枷锁,在纷繁世界中求得心境的澄明与安宁。清心绝非枯寂和无欲无求,而是指对欲望的明智节制与从容驾驭,使心灵不为外物所奴役,不为私利所蒙蔽,在淡泊中守护本真,在简约中蓄养浩然之气。不管物质诱惑多么炽烈,只要内心坚守自律不溃败,便能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心力充沛、心有所定,淡泊名利、慎独慎初,就能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在糖衣炮弹面前永葆本色,在纷繁诱惑中坚守初心。时代变迁,风雨兼程,初心不改。时至今日,能否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袭和物质利益的诱惑,仍然考验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清心之境并非遥不可及,一代代共产党人以亲身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坚守本真的典范。焦裕禄以“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纯粹之心,艰苦奋斗、死而后已;吴玉章一辈子坚守“反省座右铭”,常警常省坚守底线。他们坚持自警自省、修身净心,主动检视言行举止、永葆清正廉洁的先进事迹,值得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躬身践行。心不清则无以见道,志不确则无以立功。严以修身永无止境,党性锻炼、心性磨炼是终身功课,必须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广大党员干部须把修己清心作为必修课,时刻对标党章党规要求、对标群众期盼,在纷扰中守得住宁静,在诱惑前立得住本真,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齐清)
2025.08
28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
7月1日出版的第13期《求是》杂志将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10月至2025年4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文章强调,力量生于团结,幸福源自奋斗。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文章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新征程上我们就要靠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也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宏伟事业,必须坚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紧紧依靠全体人民和衷共济、共襄大业。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文章指出,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民族复兴的使命要靠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的风帆要靠奋斗来扬起。奋斗是艰辛的、长期的、曲折的,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在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重大斗争不会少。面对围堵、遏制、打压,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进行斗争。必须发扬斗争精神,把握斗争方向,掌握斗争规律,增强斗争本领,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不断夺取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胜利。文章指出,团结奋斗是党领导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我们靠团结奋斗创造了辉煌历史,还要靠团结奋斗开辟美好未来。只要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挑战,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推向前进。
2025.07
04
以优良党风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
2025年7月1日,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矢志于千秋伟业的我们党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昂首阔步,奋勇向前。6月30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自我革命是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一条重要经验。以正在开展的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以优良党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不断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定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作风保障。回顾党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苏区干部好作风”到“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从提出“两个务必”到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党的优良作风伴随党的事业发展全过程,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为党顺利完成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心任务提供了强大动力。历史深刻昭示我们,抓好作风建设是解码“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密钥,是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坚实保证。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徙木立信之举实现时代风气之变,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有力作风保障。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仅荡涤了不正之风,也有力推动广大党员干部把更多的心思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进一步增强了工作责任心、校正了政绩观偏差、激发了干事创业热情。反贫困、建小康,斗洪峰、战疫情,化危机、应变局……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奋勇争先、挺膺担当,以好作风好形象推动形成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生动局面。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作风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今日之中国,正行进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确定了300多项重大改革举措,绘就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当前,“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谋篇蓄势,形势逼人、任务催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风险越大、挑战越多、任务越重,越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以优良党风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方能和衷共济、众志成城。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的作风正,人民的心气顺,党和人民就能同甘共苦,我们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前进道路上,必须不断把党的作风建设引向深入,以优良作风把广大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以好作风好形象赢得群众信任拥护,感召和带领人民群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团结奋斗。以优良党风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方能攻坚克难、善作善成。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前进道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环境和艰难繁重的改革任务,以优良作风有效抵御风险挑战、广泛汇聚精神力量至关重要。不断把作风建设引向深入,持续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于啃硬骨头、勇于涉险滩,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汇聚推动改革发展的正能量,是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发展系于作风,兴衰系于作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拿出“要登绝顶莫辞劳”的劲头,始终把中央八项规定作为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干事创业,我们这个拥有1亿多名党员、525万个基层党组织的世界最大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将团结带领人民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2025.07
01
广安观潮丨反对浪费要从细小处做起
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餐饮业促进和经营管理办法》6月15日起实施,其中突出细化了反食品浪费有关要求。比如,落实反食品浪费法规定要求,明确餐饮服务经营者在食材管理、引导提醒、餐食及服务提供等方面以及团餐和宴席服务、自助餐服务、外卖服务等场景的反食品浪费要求;从优化用餐需求分析、充实菜单信息、配备公勺公筷、提供打包服务、给予光盘奖励等方面鼓励和引导餐饮服务经营者加强反食品浪费工作;增加行业协会在制止餐饮浪费方面的有关要求,等等。这凸显了反对浪费要从细小处做起的理念。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绝不是小事。“要保持艰苦奋斗本色,不丢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过去我们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断成就伟业,现在我们仍然要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工作”“节俭朴素,力戒奢靡,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以俭素为美,以浪费为耻,不仅是精神文明层面的价值追求,也是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支撑。牢固树立反对浪费的思想观念,进一步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在知行合一,前提是认识到位。虽然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比较齐全,但是,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些资源的人均值不及世界人均值的一半。14亿多人要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不能靠生产消费盲目扩张,而要走资源节约、能源低耗这条科学之路。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每个人的小节约叠加起来成效巨大,每个人的小浪费会导致总体上的损耗惊人。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一点都不能少,必须坚持以俭修身、以俭兴业,坚持厉行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使之更加深入人心,成为社会共识。做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的践行者、倡导者。节约就是增产,节流就是增效。要摒弃“少我一个没关系”“浪费一点不要紧”的错误观念,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从现在做起,自觉养成物尽其用、防止浪费的良好习惯。以反对餐饮浪费为例,要根据就餐人数点餐,预防浪费;已点的饭菜尽量吃完,吃不完的“打包”带走,自觉践行“光盘行动”;购买外卖食品注意适量,多点小份菜、半份菜,力争不剩余、不随意丢弃。积极向家人、亲友、同事等宣传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发挥好家长示范作用,言传身教引导孩子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要走在前、作表率。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与时俱进完善了党政机关经费管理、公务接待、资源节约等规定,强化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责任落实,进一步拧紧了党政机关带头过紧日子的制度螺栓。细节是形象,也是导向。党政机关、党员干部要坚决落实有关规定,从管住“跑冒滴漏”做起,从节约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电做起,扎实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2025.06
24
廉语清风丨浓处味常短 淡中趣独真
正确对待名与利、得与失、进与退,当放下对“浓”的执念,守好一个“淡”字。明代洪应明所著《菜根谭》有云:“浓处味常短,淡中趣独真。”大意是说:浓厚的味道往往很快消散,而平淡事物中的乐趣才是最真实的。这句话告诫我们,不要盲目追求浓烈炫目的物质享受,凡事取舍有度,保持淡泊心态,方知人生真味、方得其中真趣。淡是养生之道。清代美食家李渔有云:“馔之美,在于清淡,清则近醇,淡则存真。味浓则真味常为他物所夺,失其本性。五味清淡,可使人神爽、气清、胃畅、少病。五味之于五脏各有所宜。”大鱼大肉味浓且肥,多食则不堪口腻;粗茶淡饭看似平常,却是老幼咸宜、久食不厌。可见,口味浓烈,背离健康之道;而以淡养生,则五脏各安,始得长久。为官从政与养生相通,亦怕一个“浓”字。《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追求浓烈,助长贪欲,很容易身陷漩涡,迷失方向。从这点来说,“浓”就是过度,就是沉迷,就是贪婪。为官不能化开“浓”字,一味贪图享受,不可避免会走向腐化堕落。唐代元载擅权跋扈、专营私产,其家被查抄时,除大量金银钱帛之外,仅当时名贵香料胡椒就有八百斛之多,可谓“浓于货利,生贪饕病”。厚于味者薄于行,追求口腹浓味的人疏于修养德行。浓于利则生贪,浓于名则生嗔。而对付贪嗔之念,有一味药可解之,曰“淡”。为官者若能节制物欲、守住淡泊,就能抵得住诱惑、守得住节操。宋人吕蒙正位高权重,朝中有官员为巴结他,欲进献一古镜,又怕吕蒙正不收,便请吕蒙正胞弟为之说合,称此镜乃一宝物,能照方圆二百里。吕蒙正听后哈哈大笑道:我这脸不过碟子大小,哪用得着能照二百里的镜子?说笑之间,尽显超然物外的淡泊通透。有此思想境界,自然能做到不贪不嗔,拒贿守廉。苏轼在《宝绘堂记》中谈道:“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所谓“寓意于物”,就是有限度、不沉迷,从平淡之物上也能享受乐趣。而“留意于物”,则是不知收敛、没有分寸,这样无论何物都不能从中得到快乐,甚至深受其害。可见,物欲过浓,得失心过重,会被物役,反失其趣。惟有与物淡然处之,方能体会到“趣独真”的妙处。苏轼在《赤壁赋》中写道:“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这种旷达自足的情怀,正是源于苏轼对世俗功利、个人得失的淡然。摆脱了物欲之浓,守住本分本真,清风明月的胜景才能纷涌入心。淡泊能明志,肥甘易丧节。广大党员干部当克制私欲,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以淡养廉、以淡养德。如此,方得神爽、气清、安适。
2025.06
19
1 2 3 4 5